永利娱高·(ylg)060net-App Store | 中文版 | ENGLISH | 管理员入口
关注官方微信
当前位置: 永利娱高ylg060net > 新闻信息 > 综合新闻 > 正文
综合新闻

在科学与艺术的对话中融入思教灵魂

日期 : 2019-10-30 点击数: 来源:



曹耿献

新时代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树人,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,不仅要注重培养人才卓越的创新意识、不凡的创造才能、独特的审美意趣,更为重要的是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、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,德智体美全面发展。

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,德育、智育、美育相互作用、互为支撑,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。德育立善、智育求真、美育塑美,在高尚品德、完善人格、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培养中,加强科学知识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的对话交流,具有启迪思维、激发创新的重要作用,而充分借助科学与艺术教育交叉载体,将思想教育的核心灵魂融入其中,在探究德育新模式、拓展德育新路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。

其一,真、善、美是创新的源泉,追求真、善、美,就是要塑造思想的灵魂、探索真理的奥秘、创造身心的和谐。

创新源于人类认识世界、改造自然、探索未知的实践,其本质是人的主体认知作用于自然客体而发生不断变化的思维变革。创新需要思维、灵感、认知、实践的融合,而科学与艺术的结合,像打开创新之门的两把钥匙,为创新提供了土壤和条件。福楼拜说,“科学与艺术从山脚分手又在山顶会合”。李政道说,“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,连接它们的是创造力”。

客观真理、崇高思想、和谐之美,从本质上看,都是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互相作用的结果:审美和谐带来的身心愉悦,促使主体获得更好的创造动能;理性思维的探索发现,推进人类认知不断揭示出自然的真实规律;思想信念的坚定执着,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的无限可能。从创新的发生角度看,真、善、美是诞生、孕育创新的不竭源泉。

其二,加强思想教育,要通过德育、智育、美育的交互融合、共同作用,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有机、协调、完整体系。

科学探索注重求真,发现客观世界存在的真实规律,揭示出自然世界的本源和奥秘,为人类理性认知、改造客观世界提供有效的方法。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,质疑、探索、变革是永恒的话题,而其实质是人的主体思想、认知能力的创新与演进。而艺术审美注重求美,美的本质在于和谐。艺术创作、欣赏展现出人内心的情感世界,揭示主体思维与情感的顿悟,反映大脑活动的灵感激发状态,是主观直觉和形象思维的整体涌现。

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,分别代表着智育与美育的典型特征,既有差异也有联系。科学思维重逻辑,科学发现往往源于猜想,受直觉、形象思维影响较大,通过逻辑思维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,是感性启发的理性结果。艺术思维重形象,艺术形式的组成要素也有着鲜明的逻辑性,艺术作品的最终成果显现为整体的形象性,是理性原则下的感性结晶。大学的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,既有分工也有交叉,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二者的紧密融合中实践、锤炼,互相启迪、相互融合。

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,德育、智育、美育相互融合,需将思想教育的内涵融入到科学与艺术教育的载体中,发挥思想引领的主动性,从而有利于更加明确求真、求美的终极目标,激励科学探索、艺术创造的内在动力。

其三,扎实推进德育引领、智育支撑、美育协同的教育实践,开辟铸魂育人的新路径。

高等教育肩负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,担当铸魂育人的神圣职责,以德育、智育、美育的紧密协同为重点,紧抓“三全育人”,需要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开辟新的路径,为智育、美育不断融入思想教育的灵魂。

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、人类认知能力拓展,科学理性思维与艺术感性思维的交织,对于主体认知、情感、思维、顿悟的灵感迸发,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、启示作用。而思想教育的引领是人才培养方向的根本,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加班人,要在思想教育指导下,加强科学与艺术教育的互补、融合,孕育创新思维、产生创新成果,为早日实现“中国梦”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。实际上,以“元培班”“钱学森班”“华罗庚班”“竺可桢学院”等为代表的拔尖人才培养试点,已经在创新思维、专业能力、综合素养的锤炼方面做出了示范,其创新教育的模式本身已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,值得在广大高校深化并推广,进一步提升“三全育人”的覆盖面和实效性。

西安交通大学2007年开办“钱学森实验班”,秉承钱学森先生“大成智慧学”的教育理念,按照现代科技教育、人文艺术教育渗透融合的模式,为选拔出的优秀理科保送生、自主选拔的优秀生和高考优异生制订专门培养计划,探索“以学习教育为中心”的个性化培养路径,将理科基础、工科实践、艺术熏陶等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融为一体,融入爱国情怀、报国之志、实现梦想的主题教育内容,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精神、创造能力上,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效,在塑造德育、智育、美育一体化的模式上积极探索,努力以教育实践解决“钱学森之问”的难题,为尽快培养出国家建设急需的创新型拔尖人才不断探索前行。

(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)

《中国科学报》 (2019-10-30 第6版 人文)

关闭